家庭医药
主办单位:广西科学技术协会
国际刊号:1671-4954
国内刊号:45-1301/R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7228 人次
 
    本刊论文
180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分析

    轮状病毒肠炎俗称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也是医院内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轮状病毒感染不仅可以引起腹泻,还可造成多系统损害,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本文对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随即留取新鲜粪便标本共208份,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其中检测出轮状病毒180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08例,女72例;年龄2个月~14岁,其中2月~6月30例,~1岁76例,~3岁70例,~7岁3例,~14岁1例。在≤1岁的106例患儿中,母乳喂养42例,混合喂养64例。

  2、方法

  2.1就诊患儿在未用抗生素前,详细记录病史并采集新鲜粪便,先作常规检查,大便潜血检查,轮状病毒检测则采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酶标检测法。

  2.2所有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总感染率208份粪便标本中共检出轮状病毒阳性180份,总感染率为86.54%,其中男105例,女75例,男女之比为1.4:1。

  3.2 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特点180例轮状病毒腹泻的患儿中<1岁占58.89%(106例),~2岁占34.44%(62例),~5岁19例。

  3.3  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180例轮状病毒腹泻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稀水便,伴发热124例,呕吐154例,轻~中度脱水157例。180例粪便标本中30例大便常规(-),150例可见少许白细胞(WBC<5个/Hp),未见红细胞,110例见脂肪球(+)~(+++)。180例进行大便潜血检查,潜血阳性5例(2.78%)。

  4、讨论

  4.1 特征  轮状病毒是一种车轮样,直径70nm的双股RNA结构。它能侵犯小肠上皮细胞。主要病变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破坏其微绒毛,影响水和电解质的吸收,由于微绒毛受损引起双糖酶缺乏,尤其乳糖酶最易受累,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腔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轮状病毒还可引起全身性感染,侵犯多个脏器。轮状病毒是秋冬季人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尤以当年10月~次年1月份为高发期,发病人群集中在2岁以下婴幼儿(占93.33%)。其他季节和其他年龄段均有散发病例。此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流行情况相类似。

  4.2治疗  目前对轮状病毒无特效治疗药物,且由于轮状病毒型别繁多、交叉保护性差,给疫苗的研制工作带来困难。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儿在出生的第一年其胃肠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而且3个月以下婴儿由于母乳喂养及母亲抗体的保护,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率低且病情轻。国外资料显示,在医院内感染轮状病毒的患儿,母乳喂养儿与非母乳喂养儿之比为1:3,且母乳喂养儿轮状病毒感染均为无症状感染。本研究对1岁以下的106例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婴儿喂养方法和腹泻程度进行分析,发现母乳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腹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人工喂养组腹泻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前认为母乳中含有糖蛋白、糖脂、葡糖氨基聚糖、黏蛋白和低聚糖,可抑制轮状病毒与肠粘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而且母乳直接喂养,无污染危险,并有广泛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的抗体活性,包括轮状病毒的中和抗体,可减轻病情和缩短病程。所以在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应大力宣传并推广婴幼儿的母乳喂养,减少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和减轻病情。

  4.3研讨方向  在180例粪便标本潜血检测中,阳性5例。目前认为轮状病毒性腹泻属渗透性腹泻,病毒侵犯小肠黏膜后,可导致蛋白质、脂肪和糖的吸收障碍,使得肠腔内渗透血压增高引起水样便。但大便潜血阳性提示在轮状病毒腹泻时是否可能存在肠粘膜的损伤,因病例偏少,尚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观察以加深认识。

  参考文献:

  1、张长、郑彩芹。阿米巴痢疾患者的粪pH.中华医学杂志,1982,62:428

  2、常如虚、潘瑞芳、朱冰等广州地区婴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及其型别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05-408

  3、杨精珍,寒松。快速诊断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实用医学杂志,1995,11:318-319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家庭医药》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家庭医药》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